台南麻豆到北門,見證滄海桑田,倒風內海的前世今生

https://tlife.thsrc.com.tw/tw/article/5750

位於台南的「倒風內海」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?把這個地理名詞拆成兩組來看,「倒風」意指台灣冬季吹東北季風,然而此地受到地形影響,風是從陸地吹進海洋,早年船隻靠風力驅動,想入港的話,就必須逆風入港,當時文獻便稱其為「倒風」。「內海」是指沙洲在海灣處逐漸淤積,沙洲就把海灣跟海洋隔開,也就是潟湖。由於沙洲猶如一個防波堤,像是母親的臂彎,托著一個相對風平浪靜的地方,孕育出獨特的風土與人文特色。

倒風內海大致形成於3,500年前,古曾文溪出海口三角洲將沿海分為倒風及台江兩個內海,中間以蕭壠半島為界;18世紀初期的倒風內海範圍,就包含現在的台南麻豆、下營、新營、鹽水、學甲、北門、將軍與佳里北部一帶。

現已陸化而幾乎全部消失,僅餘北門潟湖為其殘跡。

倒風內海四大港

鹽水港(月津港)(鹽水區)

鐵線橋港(新營區鐵線里)

茅港尾港(下營區茅港里)

麻豆港(麻豆區水堀頭)

台南市鹽水區

鹽水為臺灣南部最古老區鎮之一,於西元1662年在今舊營里和後宅里一帶由鄭成功部將開始墾殖,漸成聚落,因倒風內海形成天然內港,內海裡的港口扮演貿易的重要角色,鹽水港即為著名的港口之一,與安平、鹿港並列南台灣水路交通要地。

  鹽水位於水路糧道,在雍正時期(18世紀)已是大市鎮,至嘉慶、道光期間(19世紀)是鹽水最盛時期,人稱「一府、二鹿、三艋岬、四月津 」,具有嘉南地區歷史文化、政治、經濟、交通、軍事重要地位。

  道光末期(19世紀),急水溪、八掌溪泥砂填積,造成內海淤塞,港口功能漸失。日治時期,日政府鋪設縱貫鐵道,擬經鹽水通過,因地方仕紳恐修築鐵路破壞風水地理,錯失成為交通樞紐的機會,因此鹽水從昔日的港口都市轉變成鄉村城鎮。北與嘉義縣義竹鄉為界

「月津八景」係指舊時鹽水的八項秀麗景致:

1.興隆水月:在興隆橋上欣賞波中水月的美景。

2.聚波漁火:在月津港的聚波亭裡,看著滿江漁火。

3.蓮寺荷香:古玉蓮寺旁大池塘,夏天荷花綻放,荷香四溢,宛如天國。

4.東門曉日:東門的早晨陽光斜照大地,光彩迴射迷人景色。

5.釋寺甘泉:釋仔寺的水井,用其水燒飯做菜,風味清香。

6.里仁松濤:里仁橋旁綠榕成蔭,秋風吹送,劈嘩作響。

7.赤兔望月:得名於清光緒年間,指的是綠野陂塘,幽靜的像兔子一樣,於其間席地賞月,
      飲酒作樂,別具風味。

8.月池蛙鼓:指的是在月池,夜間青蛙齊鳴猶如鼓聲。

新營至鹽水之間的五分車於1909年開始營業,是臺灣第一條糖鐵營業線,

橋南老街

自清代便已發展,昔日位於鹽水港的舊港口邊,是鹽水地區最早的一條街道,亦為交通要道。主要的建築為清領時期閩南式建築,是鹽水歷史性街道景觀最為協調的地區。橋南街於清代是屬於連接南門的聯外道路,而目前亦保有部分清代閩式街屋,相較於北側之歷史紋理,橋南街具有較大街道尺度且街道筆直,呈現清代大街的氛圍,但型塑空間氛圍的閩式建築主要集中於南北兩端的區域,中段則以戰後街屋的型態為主。鹽水清代街屋建築集中分布於橋南街周邊,且較為密集連續,以長形的閩式街屋「手巾寮」建築型態為主。建物立面元素分析大致可分為屋頂、屋身、屋基、騎樓(亭仔腳)等部位。

老街 | 鹽水老街-鹽水媽祖宮街 (現中正路)

清代為重要的商業集中地區。建築景觀以日治時期 1930年代,受現代主義影響之折衷樣式建築為主,歷史性建築分布較為集中。鹽水日治時期街屋建築集中分布於中正路、三福路一帶,多為「牌樓厝」的建築形式。建物立面元素分析大致可分為山牆、雨庇、開口、陽台、騎樓等部位。

糖業文化 | 岸內糖廠影視園區

1903年,糖商王雪農等人創設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,並於台南州新營郡鹽水街設立新式製糖工場。1945年戰後,屬台灣糖業公司第四區分公司,改名為岸內糖廠;因受轟炸損毀嚴重,第一工場與第二工場設備合併。1947年11月,恢復製糖作業。 1950年,台糖公司改總場制,由新營總廠管轄。1994年,岸內工場停閉,原農場由南靖糖廠管轄,其餘部分仍由新營糖廠管理。 1997年,文建會與台南縣政府在岸內糖廠廠區舉辦「全國文化季─鹽水製糖百年」。 1997年,廠區設備移至越南設廠。2018年9月17日,規劃為影視園區,岸內糖廠影視園區廣達33公頃。
文化局表示,位於鹽水區市中心的「岸內糖廠影視基地」,為百年製糖工廠遺址,緊鄰橋南老街、月津港等熱門景點,全區約33公頃,107年由市府與文化部前瞻計畫,投入2.4億元經費,打造中央與地方合作的首座影視基地。首2期計畫共投入3.3億元。
「岸內糖廠影視基地」依功能規劃三個區域,分別為時代場景區、影視製作服務區及文化體驗服務區;時代場景區主要為影視拍攝場域,搭建可供劇組重複使用的實景,如「清代漢人市街」、「日治時期街景」、「民國大稻埕街區」等;影視製作服務區以提供專業拍片技術、設備協助,扶植影視製作為發展主軸,設有後製區、道具工作坊、器材庫房等;文化體驗服務區規劃電影院、體驗館、藝文教育展演空間、文創商店、主題餐廳、旅店等特色空間,未來可辦理展演、講座、特映會等影視推廣活動。

糖業文化 | 原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岸內製糖所實驗室 l 歷史建築

鹽水港製糖會社為全臺第一間以臺灣人(王雪農)為首創設的製糖工場。明治42年(1909),率先研發出「耕地白糖」,自此各地製糖會社相繼仿製,為臺灣製糖技術精進與糖業經濟發展的里程碑。日治時期建造本棟建物時,作為「中規模實驗室」使用,二戰期間部分建物曾遭炸毀,戰後台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接收後,將內部設備搬走,依原樣整修並擴建,作為工務課辦公室使用,其增建痕跡清晰可見。建物本身以磚砌構成,磚牆、磚拱之砌法精緻,樓板為I型鋼樑上承混凝土樓板,應為日治早期工業營建技術,具營造史之研究價值。

糖業文化 | 鹽水車站(自行車漫遊步道)

1909年5月20日台灣第一條糖鐵營業線(客運)是鹽水港製糖的「新營至岸內」線,也就是後來的「布袋線」,1979年才停止客運業務。1909年全臺灣第一條糖業鐵路營業線(新營庄-鹽水港)開通是糖鐵火車載客的濫觴,是當地民眾對外連結的重要工具,諸多的學生會搭乘糖鐵由嘉義、佳里、布袋、學甲等地前往新營上學。

糖鐵悠遊騎

〇 1鹽水小火車站
〇 2車站舊倉庫
〇 3蔗糖轉裝場遺跡
〇 4軌道轉轍器
〇 5岸內國小神社遺址及狛犬
〇 6岸內糖廠影視基地
〇 7大工廟
〇 8鹽水武廟(月港武廟)
〇 9大眾廟聚波亭

單車漫遊月津港

〇 1土庫上帝廟
〇 2水秀橋
〇 3水月橋
〇 4曲橋
〇 5月津港親水公園/月津港
〇 6永成戲院
〇 7鹽水八角樓
〇 8王爺廟巷
〇 9鹽水天主聖神堂(中式建築)

鹽水街區老店散策

〇 1鹽水護庇宮
〇 2早期家具店聚集 (中正路)
〇 3盈源錫店
〇 4福興布行 (老人嫁妝)
〇 5仁順西藥房
〇 6和合信餅鋪
〇 7范楠意麵
〇 8蔴油龍
〇 9宏興玻璃行

竹埔優雅行路線

〇 1北石敢當
〇 2萬傳雅埔園
〇 3張聖宮
〇 4田都元帥府
〇 5雞庵寮
〇 6陶板詩詞小路
〇 7忠想101
〇 8龍舌蘭農園
〇 9竹埔國小時鐘座
〇 10南石敢當

其他

〇 1「台灣詩路」文學步道園區
〇 2一銀巷
〇 3月之美術館
〇 4鹽水神社
〇 5橋南老街/鹽水大和行
〇 6蔡和泉故居(三生書院)
〇 7月港王爺巷
〇 8糖伯伯
〇 9鹽水街遊客服務中心
〇 10月津故事館

留言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